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洋務外交時代:弱國有外交”:變局觀取代夷夏觀,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內需變法”成為救國之策。……中國既蒙受了刻骨銘心的國恥,外交上也實現了重大轉型。
——袁南生《從鞠躬到握手:中國千年外交的歷史軌跡》
(1)分析中國由夷務外交向洋務外交轉變的主要原因,晚清時期有哪些事件體現了其“外需和戎,內需變法”的?
材料二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在對外政策上嘗試以日本為外交中心謀求與日本建立一種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1928年日本制造濟南事件后,國民政府奉行聯(lián)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國的擴張;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國民政府在事變初期實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國的“廣田三原則”,并積極策動華北事變。在這種形勢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趨向強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政策探析》
(2)據材料二,概括南京國民政府對日外交政策的改變。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
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新的國際形勢和黨中央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毛澤東高屋建瓴地從乒乓外交和斯諾傳話開始,逐步實現對美、日外交正?;膽?zhàn)略性轉變。這是一個出乎當時國人預料的重大轉變,如何統(tǒng)一全黨與全國人民的認知,成為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在毛澤東、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對統(tǒng)一全黨全國對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的看法實行了強有力的“核心領導”,穩(wěn)妥有序地解決了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較好地統(tǒng)一了全國意志,順利實現了外交戰(zhàn)略的重大轉變。
——以上材料摘編自石源華《應對重大外交問題需要統(tǒng)一國家意志》
(3)根據材料三,指出毛澤東對中美、中日關系做出的戰(zhàn)略性轉變,并概括黨和國家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4)通過近代以來中國外交關系的發(fā)展,說明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