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夫西人設立新聞紙館,上以議國家之得失,下以評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價,可以悉外國之情形,原為有益之舉。今宜仿而行之,惟不準議朝廷得失。凡外國物價,外國情形,及中國人而被外國人欺凌者,或傳教不公道者,皆可寫入新聞紙,布告各國,咸使聞知,使歸曲于彼;且以見中國百姓痛恨洋人,必將激而生變。庶彼君臣聞之,惕然知懼,必飭令彼國公使領事,自行約束。
——《李鴻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條說》(1867年)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后,維新派開始辦報。他們在辦報實踐中提出,報紙必須“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嚴復強調(diào)辦報須“一舉足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有維新人士倡言:“無古今中外,變法必自空談始。故今日中國將變未變之際,以擴張報務為第一義。閱報之多寡,與愛力之多寡有正比例;與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啟超提出:“所貴乎報館之著述者,能以語言文字開將來之世界也。”并說:“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
——摘編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
(1)比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辦報宗旨、任務、目的方面的認識有何不同。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變法前報紙在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進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