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鑒往古今”,當深明“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干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務于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的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篇一: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2月3日至4日,省民政廳組織全體機關干部、廳屬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集中觀看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并要求廳機關各支部、廳屬各單位領導班子組織學習討論、交流心得體會、撰寫觀后感。3月26日,廳機關黨委、紀檢監(jiān)察室組織召開了廳機關各支部、廳屬各單位黨委(總支、支部)書記會議,座談討論《鑒史問廉》觀后感。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機關黨委書記李長訓、廳紀檢組長安保新參加了座談會。
會上,二十多位基層黨組織書記踴躍發(fā)言,談了各自觀看紀錄片《鑒史問廉》的感受,大家普通認為:《鑒史問廉》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深刻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全方面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用談歷史、講故事的方式,再次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成由勤儉敗由奢。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必須要牢固汲取。因此,每個黨員干部都要深刻認識到黨風廉政建設關系到執(zhí)政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
人事教育處支部書記田開勝認為細小之處方見為人,在生活上、工作上都要做到潔身自好,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以史為鑒,廉潔從政。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黨培紅認為風氣的凈化,需要每個人積極行動,黨員領導干部更應從我做起,自覺修身,自律慎獨,以身作則。機關服務中心支部書記靖銘感到為政之要在于廉潔,廉潔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榮軍醫(yī)院支部書記劉曉軍認為反腐倡廉對干部來說要守住自己的節(jié)操,對制度政績方面來說要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洛陽榮康醫(yī)院劉冠瑋書記認為領導干部要深刻體會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示,常懷律己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監(jiān)督,始終保持一股艱苦奮斗的勁頭和銳意進取的激情。其他各位書記也都相繼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崗位特點和思想發(fā)展,從不同側面談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為如何抓好民政系統(tǒng)的作風建設建言獻策。
安保新書記充分肯定了各位支部書記的發(fā)言。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要充分認清當前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新要求,充分認識黨中央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堅強決心。主動適應機關黨建工作新常態(tài),積極重構政治新生態(tài),切實做到清正清廉清明。要牢固樹立“抓好黨風廉政建設是本職、不抓是失職、抓不好是瀆職”的強烈責任意識,把黨風廉政建設、反腐敗斗爭與具體業(yè)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
李長訓強調,自古以來,廉者興,貪者亡,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要以史為鑒,潔身自好,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要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保持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上不愧黨、下不負民,做一個政治品質過硬的黨員干部,為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觀后感征集活動共收到各支部稿件40余篇,廳機關黨委、紀檢監(jiān)察室將在近期予以展出。
篇二: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xiàn)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作為黨的干部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在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的道路上,不斷地步那些翻身落馬者的后塵,重蹈覆轍,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裝。許多干部身上都保留著人們普遍具有的弱點。錦衣玉食、香車寶馬、權高位重、歌功頌德這些千百年來被欣賞被追求的東西,今天對許多人還是有著不同程度的吸引力。如果對自己抵御誘惑的能力估計過高,在花樣不斷翻新的腐朽生活方式面前放松警惕,誤以為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那就等于陷入了缺乏“自警”的盲目性之中,實際上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必須清醒地看到,權力是一柄雙刃劍,自己手中的權力既可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也可成為毀傷自己的利刃。對于無權無勢的人,在各種非分的誘惑面前即使有那個心,也往往沒有那個膽;即使有那個膽,也往往缺少付諸行動的條件。而對黨員領導干部來說,由于大權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難重重的事情卻可能易如反掌。這樣,當他們以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個人或作 文 吧www.zuowen8.com小集團撈取好處的時候,權力對他們的腐蝕也就開始了。但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多少人自以為手段高明,自以為手中的權力和強大的后臺可以充當“保護神”,最終卻都難逃被押上審判臺的下場,被永遠地釘在恥辱柱上。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越是長期執(zhí)政,反腐倡廉的任務越艱巨,越要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越要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無論是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或是在關鍵崗位上工作的人物,他們的不良行為,不但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更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侵害黨的執(zhí)政基礎。
每個人都有一個清官夢,只是因為后來選擇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在新時期,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牢記黨章的要求對于黨員來說是何等重要!一個黨員只有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才能鑄牢拒腐防變的防線,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才能做一個“清官”,才能不辜負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期望。
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只有自覺地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扎扎實實的為人民服務,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堅決抵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欲橫流的誘惑,過好權利關、金錢關、人情關,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才能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抵御住各種誘惑,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篇三: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眾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墓碑上竟然沒有一個字,這位敢于打破歷史常規(guī)的女皇,給后人出了一個啞謎。有人認為,碑上無字,是武則天有意讓后人和歷史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是非。且不說這個觀點對錯,無字碑讓我們能感受到,武則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歷史是人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人都會在歷史上留名。歷史是公正客觀的。清名與罵名,歷史自有評判,也會銘記。我認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個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權傾朝野,積累家財富可敵國,掌握天下的生殺大權,極為煊赫。但他們魚肉百姓,殘害忠良,甚至是出賣國家利益。因而他們的風光是短暫的,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他們身后必將罵名滾滾,遺臭萬年。南宋奸相秦檜在位時,貪污受賄,私通敵國,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將岳飛,最終在人們的唾罵聲中死去,他的銅像也永遠的跪在岳飛的墓前。據(jù)記載,后世一個秦姓學子游歷風波亭,感慨萬千,提筆寫了兩句詩,“人自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罵名影響,竟至于斯!明朝東廠太監(jiān)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橫征暴斂,殘害忠良,竟還恬不知恥地要求全國各地官員為其建立生祠。生祠沒有延長他的福壽,也掩蓋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罵名。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這句詩意味深長。很多人雖早已故去,但他們沒有被歷史的大潮淹沒,他們的光榮事跡一直為后人稱道,他們的作為造福一方,影響深遠,他們的功績彪炳史冊,他們的清名流芳千古。戰(zhàn)國時期,淮河支流史河經常泛濫,孫叔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率領民眾在史河安閘筑壩,引水灌溉農田,經過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還在造福著當?shù)氐陌傩眨那迕缡泛又?,一直流傳至今。唐朝的韓愈被貶至偏遠的潮州,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當?shù)嘏d修水利,墾荒造田,開辦學堂,教化萬民。潮州人民為紀念他,將潮州的小山改名為韓山,樹林改名為韓林。蘇州的蘇堤是人民紀念蘇軾而命名,錢清江是當也地人民為紀念“一錢太守”劉寵而更名……像這樣留下清名的官員還有很多,他們能真心為民,造福百姓,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有句話說,計利當計天下利,留名需留萬世名。不僅要留萬世名,更要萬世清名。而今,我們黨員干部切實踐行黨的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黨不會忘記他,人民不會忘記他。像焦裕祿、雷鋒、孔繁森、沈浩、牛玉儒、楊善洲……他們是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即使在經濟物質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他們的事跡依舊激勵每一名黨員,他們豐碑永立,萬古長青。他們的清名永垂不朽。
雷鋒同志說得好,“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這句話應成為每一黨員干部的座右銘。黨員干部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真心為人民服務的人,留一個讓后人敬仰的萬世清名。
篇四: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人生是一個沒有返程的單行線,立身之德是決定一個人前途命運的根基所在。對普通人來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基本的道德。而作為“為官者”,則應該有著比普通人更高一層的道德要求。
兩千年前的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就已經明白了收受賄賂屬于暗室欺心,因為在行賄者自以為“無人知道”的時候,事實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惜新中國成立以來那些因收受賄賂被查處的貪官不明白這個“四知”,自以為手段高明,卻不知“機關算盡太聰明”,其結果只能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懸魚太守”羊續(xù)的為政清廉、拒絕受賄的美德令人敬仰,他甚至拒絕接受一條魚的饋贈,牢牢地堵住了行賄的大門。這讓我想到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們抓中央八項規(guī)定貫徹落實,看起來是小事,但體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今年中秋節(jié)中央紀委抓月餅,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抓這后面隱藏的腐敗。抓了中秋節(jié)抓國慶節(jié),抓了國慶節(jié)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節(jié),抓了春節(jié)抓清明節(jié)、抓端午節(jié),就這么抓下去,總會見效的,使之形成一種習慣、一種風氣。可以說,雖然時代不同,但《八項規(guī)定》的制定與實施,與羊續(xù)的懸魚行為異曲同工。
安徽的“六尺巷”是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立在世上的一座道德豐碑、官德豐碑,它啟發(fā)后人遇事要行善、以寬大為懷、自甘吃虧,更不能因為是“官親”就淺薄狂妄、目空一切,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六尺巷”為我們從政人員詮釋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為官修德的道理。
淶水先生司馬光的名垂青史,不僅緣于他“砸缸”時慧光早見的超高智商,重要的是他接受了父親司馬池要求的“襟懷磊落、忠厚老實”的家庭教育,并把這種不追求奢靡、崇尚節(jié)儉的良好家風完善、延續(xù)到了《訓儉示康》的家法中,發(fā)揚到了兒子司馬康乃至后代,成為管好子女和身邊人的典范。
“于青菜”于成龍是踐行“清慎勤”的模范!他歷任各種官職從未帶過家屬,以自己青菜豆腐的清廉生活擔當著革除舊弊、興建學舍、創(chuàng)立養(yǎng)濟院、賑濟災民、彈劾貪官等朝廷重任,正因為他的“清慎勤”,得到了康熙的褒獎和百姓的愛戴,康熙賦詩贊他是“今時清官第一”,而當他在江南總督任上去世靈柩還鄉(xiāng)時,江南百姓罷市,徒步送行20里!于成龍的人生告訴我們:治國先治吏,治吏的關鍵是從廉政抓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八項規(guī)定》就是當代的“官箴”!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23日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的:廉潔自律,必須筑牢思想防線,加強主觀世界改造,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黨性修養(yǎng),做到持之為明鏡、內化為修養(yǎng)、升華為信條。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這就是對從政者必須具備的官德的具體要求。
做人切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官切記“清慎勤”!
篇五: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昨夜,這些“中國的脊梁”一個個從熒屏上向觀眾走來。
眾生沉醉我獨醒的屈原,報國無門,而投水汨羅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廈危亡之際,散盡家產,起兵勤王,兵敗被俘,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終被殺害;司馬直,不愿盤剝百姓為己買官,留下遺書抨擊賣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殺;“義風千古”的五人墓,書寫了蘇州民眾反對朝政腐敗,維護好官周順昌而被害的壯舉……
雖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后的抗爭,也未能挽回楚國覆亡的命運;文天祥拼盡全力也沒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諫自殺的司馬直亦沒能拯救東漢的朝廷;“五壯士”失去生命也沒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們卻如顆顆閃亮的明珠,高懸在歷史的天空,給后人以榜樣、以激勵、以啟迪。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擔當,奉行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理念,演繹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故事。推動者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才使偉大的中華民族“清氣滿乾坤”。
誠然,許多“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君子下場悲壯,然而,他們的悲壯卻在印證著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對此,已成歷史人物的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謂一針見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總結的是前朝興衰的原因,闡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沒成想,劉禪不聽,不去親近董允、姜維這樣的“賢臣”,而去親近黃皓這樣的“小人”,結果是國破家亡,成了階下囚,葬送了蜀漢江山。而他的父親劉備,當年以“織席販履”為生,卻因親“賢人”——先是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又“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終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國,當上了皇帝。一語成讖,諸葛亮竟提前把蜀漢的興亡作了“總結”,亦是歷史興衰、朝代更替的總結。
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個政黨從誕生之日至今,就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的先鋒模范:方志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楊善洲……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們?yōu)樾轮袊慕⒑徒ㄔO奉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鮮血。我們黨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先鋒模范凝聚在一起,團結起來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讓黨的事業(yè)充滿生機呢?以史為鑒,就是那句話,“親賢臣”,習近平給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業(yè)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他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因為習近平悟透了歷史這本教科書,深深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炭”的道理,忠臣良將自古為國家之金梁玉柱,奸臣妄賊從來是社稷之蛀蟲碩鼠。忠多奸少則國興,忠寡奸眾則國衰。他也曾告誡官員交友的原則:“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與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國利民。
以史為鑒,鑒往古今,領導干部當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謹記習近平的用人觀和交友觀,把一批批愿意為人民的利益奮斗終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黨內,團結起來,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篇六:鑒史問廉紀錄片觀后感心得體會
“廉”者,官德也;“政”者,清正也??v觀歷史,廉政二字可穿越中華上下五千年興衰浮沉,追溯到原始氏族部落中的萌芽,與國家的興盛和滅亡休戚相關。一個個王朝的興亡更替反復證明了:“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污腐敗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廉則興,貪則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一個治國之道,《鑒史問廉》的開篇之作——興衰之思所講述的西晉王朝、唐、北宋的興衰史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廉政文化,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tǒng);是勇于進諫和善于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zhí)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而在今天,廉政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和國家追求的廉政新風就是要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人人講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一方面在干部中弘揚廉正干練之風氣,加強官員自身官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鬃邮肿⒅亓幕偷赖滦扌?,他認為掌權者自身修養(yǎng)、自律精神對正確用權有著相當重大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員能將權力運用于為社會和人民謀幸福。官員是群眾的榜樣、公眾的表率,官員之行事是一方公論之尖,官員之作風是一方效仿之范。部分影響整體,個人影響集體,而在中國社會和官場起模范帶頭作用的黨員干部的影響力尤為重大。注重個人官德修養(yǎng),弘揚清正廉潔之風,應當成為每一名官員干部的為官之本、做事之則。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以公正廉明之名深入人心的宋朝明官包拯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廉政的反義詞是腐敗。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只有清正廉明、嚴于律己、儉以養(yǎng)身的官員才能被人民和歷史銘記。詩經之中《詩經·甘棠》一篇便是西周時期的人民為紀念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召公而作,滿溢著人民群眾對于有德之官的深切緬懷之情。那些恪守為政之德,始終堅定自己立場,堅持自身操守的政治家們在歷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樹立了一座座豐碑,至今感動著我們。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其中的第三維“廉”指的就是廉潔方正。廉政對于國家命運之重大影響決定了它不經要從個人品德方面進行強化,更要從制度法律方面予以保障。從秦漢到明清,法律對貪污腐敗的懲處越來越嚴厲;而越來越嚴密系統(tǒng)的法律,也成為懲治貪腐的有力武器,而如何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歷朝歷代也在制度建設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嘗試和努力。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研究和借鑒歷史經驗的珍貴財富。廉政制度建設是政治制度的基礎工程,是廉政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構建懲防體系的核心內容和根本途徑。制度建設的根本性地位確定了,制度建設靠得住,廉政建設才靠得住。面對日益加大的反腐強度和日益嚴峻的反腐形勢,制度建設既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根本性建設,也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保障性建設,必須貫穿始終,互為促進,共同提高。
“政者正也”。正人要先正己,做廉政建設表率。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去講別人、去管別人、去監(jiān)督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要以身作則,模范遵守上級關于廉潔從業(yè)的各項規(guī)定,要帶頭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把本單位的廉政工作抓好,以自己的言行去帶動他人一起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反腐倡廉,把廉政真正地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