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篇文章是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全文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下面小編帶來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2課時完整版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思想,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游褒禪山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⑴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⑵ 記游洞經過。
⑶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⑷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⑸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⑷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⑹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⑺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⑻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⑶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⑷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⑸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⑵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⑶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⑷ 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⑸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⑴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⑷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 險以遠,則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嘆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⑴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⑵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⑷ 《臨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⑴ 背誦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2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队伟U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xiàn)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獲。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游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借此生發(fā)議論,通過記游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xiàn)宋人游記善于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則說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敘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文章以記敘的內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tǒng)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于一般的游記。雖然一、二句也按游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游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里,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著文章記敘游洞過程。一般游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游前洞,著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游者甚眾”;寫后洞,著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后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游記佳作。因一般游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后,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杀疚淖髡叩酱私Y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fā)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著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極夫游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tài)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敘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tài)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說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峰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tài)度。也說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游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fā)點,因事見理,說明“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仆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chuàng)業(yè),都有借鑒意義。
《游褒禪山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解題。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用法。
3、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體會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治學處世皆須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
積累卒、文、道、名、奇、舍、窮、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掌握虛詞者、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程序設計:
(一)課題導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以前我們寫游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旅游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等等,然后寫所見,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游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解題:(展示課件)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zhí)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關于文體]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游記。)
(二)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的讀音。(課件展示字的讀音)
2、聽錄音范讀,初步感知課文。
3、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
(三)研讀第一、二段
1、研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zhàn)》)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詞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后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jù)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游洞后出來后的心情怎樣?后悔為什么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3、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游甚眾)后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游(既其出游之樂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研讀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xiàn)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研讀第四節(jié)段
這一段有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仆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仆碑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二)講析第五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三)指導背誦,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課堂鞏固練習題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的第一、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要力求體現(xiàn)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節(jié))
(1、2節(jié))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節(jié))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節(jié))
(3、4節(jié))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 (4節(jié))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以上就是小編收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2021的全部內容了,本網站還有許多語文知識,期待大家的解鎖與關注。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2021】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