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今陛下有海內(nèi),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臣請諸有文學(xué)《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shù)。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摧至此。當(dāng)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抵瑯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以數(shù)直諫上,上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辒辌車中可諸奏事。
(節(jié)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宮殿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yīng)對的尊稱。
B.會稽:中國古代郡名,位于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因會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諸侯和大夫去世稱“薨”。
D.太子:我國封建時代,帝王的兒子中已經(jīng)確定繼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稱謂,有時也用“東宮”來指稱太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斯借秦始皇讓他處理淳于越諫言的機會,促使秦始皇沒收并焚燒《詩經(jīng)》《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言論文章。
B.李斯為秦初統(tǒng)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統(tǒng)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
C.李斯的大兒子李由請假回咸陽,在家中擺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獻物,祝他長壽,李斯慨然長嘆,不知道歸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趙高等人一起隱瞞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
(2)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
11.答案:
1.D;
2.C;
3.C;
4.(1)丞相認為他的說法是錯誤的,排斥他的言辭,就上書給始皇。
(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
解析:
1.“病甚”的主語是“始皇帝”,不是“沙丘”,故“病甚”前應(yīng)斷開,由此排除A、C兩項。“公子”指古代諸侯之子,“公子扶蘇”指始皇帝長子扶蘇,中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B項。故選D。
2.“諸侯和大夫去世稱'薨’”錯,諸侯去世稱“薨”,大夫去世稱“卒”。
3.是李斯在家中擺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獻物,祝他長壽,不是李由。
4. (1)謬:意動用法,認為……是錯誤的。絀:通“黜”,貶退、排斥。辭:言辭。(2)黔首:平民。駑下:才能低下。擢:提拔。
【參考譯文】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擺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頌秦始皇的威力和功德。齊人淳于越進諫說:“現(xiàn)在陛下您統(tǒng)一了天下,然而您的子弟還是平民,如果突然有田常、六卿那樣的禍患,在朝中沒有輔佐之臣,怎么相救呢?事情不效法遠古而能長久的,我沒有聽說過?,F(xiàn)在周青臣等人又當(dāng)面阿諛奉承來加重您的錯誤,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的意見交給丞相李斯處理。丞相認為他的說法是錯誤的,排斥他的言辭,就上書給始皇。說:“我請求下令,凡藏有《詩經(jīng)》《尚書》和諸子百家言論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許可了他的建議,沒收了《詩經(jīng)》《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言論文章來使百姓愚昧無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來否定今天的現(xiàn)實。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從始皇開始的。統(tǒng)一文字。在全國各地修建離宮別館。第二年,始皇又視察各地,在外平定四夷。李斯都出了力。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dān)任三川郡守,兒子們都娶了秦國的公主,女兒們都嫁給秦國的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請假回咸陽時,李斯在家中擺酒宴,百官都前去給李斯敬酒獻物,祝他長壽,門前的車馬數(shù)以千計。李斯慨然長嘆道:“唉!我聽荀卿說過'事情忌諱太過分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F(xiàn)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更高,可以說富貴到極點了。然而事物繁盛到極點以后則將衰萎,我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里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視出游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瑯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兼理掌管印信、發(fā)布命令等事,都隨同前往。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諫皇上,始皇派他到上郡監(jiān)督軍隊,蒙恬為將軍。小兒子胡亥受寵愛,請求隨行,始皇答應(yīng)了。其余的兒子都沒跟隨。
這一年七月,始皇到達沙丘,病得非常嚴(yán)重,命令趙高下詔書給公子扶蘇說:“把軍隊交給蒙恬,到咸陽參加喪禮,然后(將我)下葬。”詔書已經(jīng)封好,還沒交給使者,始皇就去世了。詔書和印章都在趙高那里,只有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以及五六個受寵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的群臣都沒人知道。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體安放在辒辌車?yán)?百官奏事和進獻食物還和過去一樣,宦官就從辒辌車中(假托始皇的命令)批復(fù)各項上奏的事。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域人也。祖秉之,臨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書都官郎,吳令,為劉劬所殺。謐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令,強濟稱職。宋明帝為南豫州,謐傾身奉之,為帝所親待。即位,以為驃騎參軍。謐轉(zhuǎn)尚書度支郎,俄遷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禮官議從成人服,諸王服大功。左丞孫夐重奏:《禮記》女子十五而笄,鄭云應(yīng)年許嫁者也。其未許嫁者,則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猶為殤。禮官違越經(jīng)典,于禮無據(jù)。”博士太常以下結(jié)免贖論;謐坐杖督五十,奪勞百日,謐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謬議。準(zhǔn)以事例,亦宜及咎。”詔“可”。出為建平王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nèi)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僧遵裂三衣食之,既盡而死。為有司所奏,征還。明帝崩,遇赦得免。為正員郎,右軍將軍。太祖領(lǐng)南兗州,謐為鎮(zhèn)軍長史、廣陵太守,入為游擊將軍。性流俗,善趨勢利。元徽末,朝野咸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jié),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lǐng)尚書左丞。建元三年,為左民尚書。諸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尋敕曰:“江謐寒士,誠當(dāng)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干,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謐才長刀筆,所在事辦。太祖崩,謐稱疾不入,眾頗疑其怨不豫顧命也。世祖即位,謐又不遷官,以此怨望。時世祖不豫,謐詣豫章王嶷請間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計?”世祖知之,出謐為征虜將軍、鎮(zhèn)北長史、南東海太守。未發(fā),上使御史中丞沈沖奏謐前后罪,詔賜死,時年五十二。
(《南齊書·列傳十二》)
1.下列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 (一病不起)
B.謐才長刀筆,所在事辦 (指武藝和文才)
C.禮官違越經(jīng)典,于禮無據(jù) (文獻和典籍)
D.眾頗疑其怨不豫顧命也 (不高興,心懷不滿)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解褐即脫去官服,解除職務(wù)。上古時期所謂“布“是指麻織品或葛織品,用麻葛織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這里代指官服。
B.《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C.大功這里指服喪九個月穿的喪服。古代喪服分為五種,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為不同的親屬服喪要穿相應(yīng)的喪服。
D.東宮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宮東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对娊?jīng)》有“東宮之妹,邢侯之姨”的詩句,說明至少在東周時,東宮就借指太子了。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江謐作輔國行參軍和于湖令時,盡職盡責(zé)。宋明帝當(dāng)初擔(dān)任南豫州刺史時,江謐傾力侍奉,被明帝當(dāng)作親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讓江謐擔(dān)任驃騎參軍。
B.當(dāng)時左丞孫夐上奏指出禮官提議的錯誤后,江謐因罪過受到懲罰,便又上奏指出孫夐附和錯誤議論,當(dāng)追究其責(zé)任,使得孫夐也受到懲罰。
C.江謐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結(jié)建平王景素,后又歸附太祖,諸皇子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時用文武主帥的事,都委派江謐料理。
D.江謐長于文案,辦事能力強。太祖駕崩,江謐謊稱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懷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臨終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對他心懷不滿,下令賜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僧遵道人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
②江謐寒士,誠當(dāng)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干,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
12.答案:
1.B;
2.A;
3.D;
4.①僧遵道人與江謐交情深厚,跟隨江謐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過錯,就被關(guān)進郡獄讓他挨餓.
②江謐是個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確實不能和貴族這類人競爭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執(zhí)掌吏部.
解析:
2.解褐指脫去布衣,擔(dān)任官職.
3.“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對他心懷不滿,下令賜死”錯,世祖賜死江謐,是因為江謐的挑撥離間,參考原文最后一段.
4.參考譯文
江謐字令和,是濟陽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臨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親江徽,任尚書都官郎,吳縣縣令,被劉劬所殺.江謐當(dāng)時被關(guān)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被放出來.初仕任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縣令,為官精干稱職.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時,江謐傾身侍奉,明帝對他很是親信.明帝做皇帝后,任江謐為驃騎參軍.其弟江蒙相貌丑陋,明帝經(jīng)常把他叫來戲侮取樂.
江謐轉(zhuǎn)任尚書度支郎,不久遷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468),江夏王劉義恭的第十五個女兒死掉了,其時十九歲,尚未行笄禮.禮官討論應(yīng)按成人行葬禮,諸王著“大功”喪服.左丞孫特別上奏說:“《禮記》上說女子十五而笄,鄭玄解釋為此是針對已許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許嫁的女子,則二十歲行笄禮.射慈說十九歲死仍然屬于殤.因此禮官的決定不合經(jīng)典,沒有根據(jù).”朝廷決定對博士太常以下禮官都檢討認錯.江謐因此受到杖責(zé)五十,并停職百日.江謐又上奏說:“孫夐事先沒作研究辨析,混同謬議.按照慣例,也應(yīng)受責(zé)罰.”于是孫夐又檢查認罪.皇上下詔“可以”.
后來江謐出任建平王劉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nèi)史,行湘州事,為政苛刻.僧遵道人與江謐關(guān)系密切,隨江謐到郡里,只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獄里,僧遵撕衣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餓死.此事被有關(guān)部門揭發(fā),江謐被調(diào)回京城聽候處理.明帝駕崩后,江謐遇赦幸免.后任正員郎,右軍將軍.
太祖蕭道成統(tǒng)領(lǐng)南兗州時,任江謐為鎮(zhèn)軍長史、廣陵太守,入都任游擊將軍.江謐品性流俗,善于趨利附勢.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擁戴建平王劉景素,江謐便使勁巴結(jié)景素,后來景素失敗,江謐差點丟了命.蒼梧王被廢以后,人心還沒安定,江謐便竭誠歸服太祖,被任命為以本官領(lǐng)尚書左丞.升明元年(477),遷任黃門侍郎,左丞仍舊.沈攸之事件暴發(fā),朝議加太祖黃鉞,就是江謐的建議.沈攸之被平定后,江謐遷任吏部郎,漸被信任.又遷任太尉諮議,領(lǐng)錄事參軍.齊王國設(shè)置建制時,江謐任右衛(wèi)將軍.建元元年(479),遷任侍中,出任臨川王平西長史、冠軍將軍、長沙內(nèi)史、行湘州留事,先遣到鎮(zhèn)所,其后驃騎豫章王蕭嶷領(lǐng)湘州,任江謐為長史,將軍、內(nèi)史、知州留事仍舊.被封為永新縣伯爵,食邑四百戶.建元三年,任左民尚書.諸位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都讓江謐來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說:“江謐本為寒門,按說不應(yīng)和貴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干,賣力稱職,可以讓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謐長于刑法訴訟,他分管的部門很有成績.太祖駕崩時,江謐推說有病不入內(nèi)殿,眾人都推測他是因沒被參予顧命而心懷不滿.世祖蕭賾做皇帝后,江謐沒有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后來世祖生病,江謐去見豫章王蕭嶷,鼓動說:“皇上這病是沒指望了,太子又沒什么才能,你現(xiàn)在有什么打算呢?”世祖知道后,讓江謐出京去任征虜將軍、鎮(zhèn)北長史、南東海太守.還沒出發(fā),皇上又命御史中丞沈沖揭發(fā)江謐前后罪行,下詔賜死,當(dāng)時江謐五十二歲.
1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父故為群盜,徙處安陵。高后時,盎嘗為呂祿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
絳侯①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莊,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征系清室,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大與盎結(jié)交。袁盎常引大體忼慨。宦者趙同以數(shù)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持節(jié)夾乘,說盎曰:“君與斗,廷辱之,使其毀不用。”孝文帝出,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余人②載!”于是上笑,下趙同。趙同泣下車。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之禍④乎?”于是上乃說,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數(shù)直諫,不得久居中,調(diào)為隴西都尉。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有刪改)
【注】①絳侯:即周勃,劉邦的開國大臣。②刀鋸余人:受過刀鋸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漢時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禍:西漢呂太后將劉邦生前最寵愛的戚夫人砍斷手腳,剜去雙眼,殘害成沒有人形的“彘”。
1.下列對文中畫框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有的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有的則含義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絲',則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漢文帝,'孝文'是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據(jù)其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所給予的稱號,有褒有貶,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厲王的'厲'是貶。
C.坐姿有多種:'常同席坐'這個'坐'與我們現(xiàn)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則是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如'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于后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稱為'正宮'或'中宮'。'中宮''正宮'也就成了皇后的別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親曾當(dāng)過強盜,呂后掌權(quán)時,他還是寄身呂祿門下的家臣,孝文帝時靠哥哥保任他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諫,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過錯,要文帝堅守君臣禮節(jié),致使周勃對他有怨氣,但在周勃被無辜下獄時,他又替周勃辯說,使周勃獲釋,兩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為可以說公私兼顧?;鹿仝w同受文帝寵幸,常常暗中傷害袁盎,袁盎對他很頭痛。于是找機會當(dāng)面羞辱了趙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讓趙同下車。
D.一次,孝文帝帶著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氣,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惱怒,起身進入內(nèi)室。后來經(jīng)袁盎解釋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諒了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2)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余人載!
13.答案:
1.D;
2.C;
3.D;
4.(1)過了不久,絳侯(周勃)怨恨袁盎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現(xiàn)在你小子卻在朝廷上誹謗我(或說我壞話)!”袁盎也不向他謝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聽說與天子共乘高大車輿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漢王朝雖然缺乏人才,陛下為什么單單要和宦官同坐一輛車呢!”;
解析:
1.解答斷句題時,要注意關(guān)鍵詞語及句子結(jié)構(gòu)。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漢朝劉氏天下,故“王劉氏”的劃分不對,據(jù)此排除A,C;文中“主兵柄”語意完整,是動賓短語,故排除B項。
2.“常同席坐”與我們現(xiàn)在的坐姿不同,因為有“席”,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后跟上。
3.“袁盎拉慎夫人人坐”錯,原文是“袁盎引卻慎夫人坐”,即袁盎過來將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從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強調(diào)主妾之間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4.參考譯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絲。他的父親從前曾經(jīng)與強盜為伍,后來搬遷定居在安陵。呂后時期,袁盎曾經(jīng)當(dāng)過呂后侄呂祿的家臣。等到漢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噲保舉他做了中郎的官。絳侯周勃擔(dān)任丞相,朝覲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躊躇滿志?;噬蠈λ浅9Ь?常常目送他。袁盎進諫說:“陛下以為丞相絳侯是什么樣的人?”皇上說:“他是國家的重臣。”袁盎說:“絳侯是通常所說的功臣,并不是國家的重臣。國家的重臣能與皇上生死與共。當(dāng)年呂后的時候,諸呂掌權(quán),擅自爭相為王,以致使劉家的天下就像絲帶一樣的細微,幾乎快要斷絕。在這個時候,絳侯周勃當(dāng)太尉,掌握兵權(quán),不能匡正挽救。呂后逝世,大臣們一起共同反對諸呂,太尉掌握兵權(quán),又恰好遇到那個成功的機會,所以他是通常所說的功臣,而不是國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對皇上表現(xiàn)出驕傲的神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臣下與主上都違背了禮節(jié),我私下認為陛下不應(yīng)該采取這種態(tài)度。”以后在上朝的時候,皇上逐漸威嚴(yán)起來,丞相也逐漸敬畏起來。過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現(xiàn)在你小子卻在朝廷上毀謗我!”袁盎也不向他謝罪。
等到絳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職位,回到自己的封國,封國中有人上書告發(fā)他謀反,于是絳侯被召進京,囚禁在監(jiān)獄中?;首逯械囊恍┕疃疾桓姨嫠f話,只有袁盎證明絳侯無罪。絳侯得以被釋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絳侯于是與袁盎傾心結(jié)交。袁盎常常稱引些有關(guān)大局的道理,說得慷慨激昂?;鹿仝w同因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寵幸,常常暗中傷害袁盎,袁盎為此感到憂慮。袁盎的侄兒袁種擔(dān)任侍從騎士,手持符節(jié)護衛(wèi)在皇帝左右。袁種勸說袁盎說:“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毀謗的話不起作用。”漢文帝出巡,趙同陪同乘車,袁盎伏在車前,說道:“我聽說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車輿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漢王朝雖然缺乏人才,陛下為什么單單要和宦官同坐一輛車呢!”于是皇上笑著讓趙同下去,趙同流著眼淚下了車。
皇上駕臨上林苑,竇皇后、慎夫人跟從。她們在宮中的時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這次,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噬弦舶l(fā)怒,站起身來,回到內(nèi)室。袁盎就上前勸說道:“我聽說尊貴和卑下有區(qū)別,那樣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經(jīng)確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這樣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別了。再說陛下寵愛她,就厚厚地賞賜她。陛下以為是為了慎夫人,其實恰好成了禍害她的根由。陛下難道沒有看見過'人彘’嗎?”皇上這才高興,召來慎夫人,把袁盎的話告訴了她。慎夫人賜給袁盎黃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為多次直言勸諫,不能長久地留在朝廷,被調(diào)任隴西都尉。
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侃少而瑰偉,身長七尺八寸,雅愛文史,博涉書記,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弱冠隨父在梁州立功。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師,詔授徐州刺史。中大通四年,隨太尉元法僧北討。高祖召侃問方略,侃具陳進取之計。高祖曰:“朝廷今者要須卿行。”乃詔以為大軍司馬。軍罷,入為侍中。六年,出為云麾將軍、晉安太守。閩、越俗好反亂,前后太守莫能止息,侃至討擊,斬其渠帥陳稱、吳滿等,于是郡內(nèi)肅清,莫敢犯者。大同三年,車駕幸樂游苑,侃預(yù)宴。時少府奏新造兩刃矟成,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高祖因賜侃馬,令試之。侃執(zhí)矟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高祖善之。八年,遷都官尚書。時尚書令何敬容用事,與之并省,未嘗游造。有宦者張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閹人所坐。”竟不前之,時論美其貞正。侯景反,令侃率千余騎頓望國門。景至新林,追侃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內(nèi)諸軍事。時景既卒至,百姓競?cè)耄交靵y,無復(fù)次第。侃乃區(qū)分防擬,皆以宗室間之。軍人爭入武庫,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斬數(shù)人,方得止。及賊逼城,眾皆恟懼,侃偽稱得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眾乃少安。賊攻東掖門,縱火甚盛,侃親自距抗,以水沃火,火滅,引弓射殺數(shù)人,賊乃退。賊既頻攻不捷,乃筑長圍。朱異、張綰議欲出擊之,高祖以問侃,侃曰:“不可。賊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長圍,欲引城中降者耳。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不從,遂使千余人出戰(zhàn),未及交鋒,望風(fēng)退走,果以爭橋赴水,死者太半。十二月,遺疾卒,時年五十四,贈侍中、護軍將軍。
(選自《梁書·羊侃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
B.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
C.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
D.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故弱冠泛指不足二十歲的男子。
B.古代的紀(jì)年法有年號紀(jì)年法、干支紀(jì)年法等,“大通三年”采用的是年號紀(jì)年法。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贈,文中指加封死者官職,一般是在死者生前官職基礎(chǔ)上加贈一級表示嘉獎。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羊侃博覽群書,武藝高強。他愛好文史,閱讀廣泛,鐘愛《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而且武藝精湛,曾受命試用兵器,武藝得到肯定。
B.羊侃品行正派,為人稱贊。他與掌權(quán)的何敬容同在尚書省,但從未拜訪過,并且拒絕接待前來拜訪的宦官,他的品行受到當(dāng)時人們的贊賞。
C.羊侃平定叛亂,功勛不凡。他參與過多次征戰(zhàn),曾隨太尉元法僧北討,還平定了閩、越反亂以及侯景叛亂,為維護梁朝統(tǒng)治立下很多功勞。
D.羊侃善于用兵,足智多謀。高祖曾多次向羊侃請教對敵之策;侯景叛亂時,人心惶惶,他用強硬手段整頓軍隊,又謊稱有援軍穩(wěn)定人心。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時景既卒至,百姓競?cè)耄交靵y,無復(fù)次第。
(2)賊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長圍,欲引城中降者耳。
14.答案:
1.B;
2.A;
3.C;
4.(1)當(dāng)時侯景已經(jīng)突然到來,百姓爭相入城,公私人員混亂,沒有秩序。
(2)敵軍多日攻城,既然不能攻下,所以修筑長圍,是想引出城中投降的人而已。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今擊之”結(jié)構(gòu)完整,“出人”應(yīng)該做“若少”的主語,“今擊之”“出人”之間應(yīng)斷開。“門隘橋小”是并列結(jié)構(gòu),中間不應(yīng)斷開。據(jù)此排除其他三項,選B。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后用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羊侃死時,侯景叛亂并未結(jié)束,因此說他平定了侯景叛亂表述有誤。
4.(1)“卒”,通“猝”,突然;“競”,爭相、競相;“次第”,秩序。
(2)“下”,攻下;“立”,建立、修筑;“耳”,而已。
【參考譯文】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甫人。羊侃少年時樣貌奇?zhèn)?,身高七尺八寸,非常愛好文史,廣泛閱讀書籍,尤其愛好《左氏春秋》和《孫吳兵法》。二十歲時隨父在梁州立戰(zhàn)功。羊侃大通三年來到京城,被任命為徐州刺史。中大通四年,隨從太尉元法僧北伐。高祖召見羊侃問他作成計劃謀略,羊侃詳細陳述了進攻的計劃。高祖聽了后說:“現(xiàn)在朝廷需要你前行。”就下詔任命他為大軍司馬。北伐結(jié)束后,任命為侍中。六年,出任云麾將軍、晉安太守。閩、越地區(qū)有喜好反亂的風(fēng)俗,前后任職的太守都不能阻止平息,羊侃來到后討伐出擊,斬了他們的首領(lǐng)陳稱、吳滿等,于是郡內(nèi)安定清靜,沒有敢再犯亂的人。大同三年,高祖幸臨樂游苑,羊侃參與宴會。當(dāng)時少府上奏新造成兩刃矟,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高祖便給羊侃賜馬,讓他試刃矟。羊侃執(zhí)矟上馬,左右擊刺,表演得非常妙,高祖稱贊他。八年,升為都官尚書。當(dāng)時尚書令何敬容掌權(quán),羊侃與他同在尚書省,但沒有去拜訪他。有個叫張僧胤的宦官去拜訪羊侃,羊侃說:“我的床不是閹人坐的。”竟然不前去接見,當(dāng)時人贊美他正派有氣節(jié)。侯景反叛,朝廷命令羊侃率領(lǐng)千余人馬駐守望國門。侯景的軍隊到了新林,朝廷馬上調(diào)羊侃入京師,輔佐宣城王都督城內(nèi)諸軍事。當(dāng)時侯景已經(jīng)突然到來,百姓爭相入城,公私人員混亂,沒有秩序。羊侃于是加以區(qū)分防備,皆任宗室的人監(jiān)視。軍人們爭相進入武庫,自取兵器鎧甲,有關(guān)官員不能阻擋,羊侃下令斬殺數(shù)人,才得以阻止這種行為。等到侯景賊軍逼近京城,眾人都恐懼不安,羊侃假稱得到了城外射入的書信,信上說“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附近”,大家才稍稍安定。賊軍進攻東掖門,縱火焚燒,火勢很盛,羊侃親自領(lǐng)兵抵抗,用水滅火,火滅,引弓射殺數(shù)人,賊軍才退走。賊軍多次進攻不能勝利,就修筑長圍(把京城包圍起來)。朱異、張綰商議想開城出擊,高祖問羊侃,羊侃答道:“不可以。敵軍多日攻城,既然不能攻下,所以修筑長圍,是想引出城中投降的人而已?,F(xiàn)在出擊,如果出去的人少,不足以打敗賊兵;如果人多,則一旦失利,自相踐踏,城門窄橋又小,必然導(dǎo)致大的失敗,這是向敵人示弱,不是宣揚王威呀。”這意見沒有被采納,于是高祖派出千余士兵出戰(zhàn),還沒有交鋒,就望風(fēng)逃回,果然因為爭相上橋而落水,死了一大半。十二月,羊侃得病去世,終年五十四歲,追贈侍中、護軍將軍。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袁術(shù)與康有隙,將攻康,康遣遜及親戚還吳。遜年長于康子績數(shù)歲,為之綱紀(jì)門戶。孫權(quán)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lǐng)縣事??h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nóng)桑,百姓蒙賴。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后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quán)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yǎng)民,是以白遜。若遜復(fù)毀式以亂圣聽,不可長也。”權(quán)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quán)命遜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拒之。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shù)十屯,先遣吳班將數(shù)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zhàn)。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謫,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欲擊備,諸將并曰:“攻備當(dāng)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jīng)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zé)o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fù)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余營。初,孫桓別討備前鋒于夷道,為備所圍,求救于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先是,二宮并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遜上疏陳:“太子正統(tǒng),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dāng)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以匡得失。太子太傅吾粲坐數(shù)與遜交書,下獄死。權(quán)累遣中使責(zé)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
(選自《三國志·陸遜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幕府,本指將帥在外的營帳,后亦泛指軍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擔(dān)任一定的官職。
B.出,指官員離開京城外調(diào),與“人”相對。“出”一般指貶官,有時也指平調(diào)。古人一般以任京官為榮。
C.詣都,到京城、到朝廷。和它同義的詞還有詣闕。古代外地官員不能隨便回京,進京必須要得到皇帝許可。
D.藩臣,無論是宗室成員還是外姓子弟,只要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或郡王都可稱為藩王,“藩臣”則是指藩王的臣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陸遜治家為官,頗有才干。陸遜少年時便替陸康管理家族事務(wù);二十一歲就到孫權(quán)的幕府中做官,歷任東西曹令史等職。
B.陸遜一心為國,不計私仇。會稽太守淳于式上奏說陸遜擾民,陸遜卻在孫權(quán)面前稱贊淳于式是好官,認為他也是為民著想。
C.陸遜用兵奇巧,調(diào)度有方。在與劉備的作戰(zhàn)中,在對方軍隊疲憊、士氣沮喪時才尋找機會出戰(zhàn),火燒劉備四十余營,大獲全勝。
D.陸遜正諫不諱,憂憤而死。他認為太子與魯王應(yīng)有所區(qū)別,多次上書陳事;最后受太子太傅牽連而招致孫權(quán)斥責(zé),憤恨而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縣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nóng)桑,百姓蒙賴。
(2)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
5.孫桓被圍時,陸遜為什么沒有去救援?請簡要概括。
15.答案:
1.B;
2.D;
3.D;
4.(1)海昌縣連年大旱,陸遜打開糧倉賑濟災(zāi)民,勉勵督促百姓種田養(yǎng)蠶,百姓有了依靠。
(2)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jīng)歷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他的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觸犯他。
5.①孫桓很得將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糧食充足,不值得擔(dān)憂。②陸遜有自己的計策,他認為等自己的計策實施后,孫桓不用救,就可以解圍。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聯(lián)系上文,可知劉備采取了“先遣吳班將數(shù)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zhàn)”的計策,因此這里“知”的賓語應(yīng)是“其計不可”,即“自己的計策不可行”。“其計”和“不可”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C項。聯(lián)系前文“諸將皆欲擊之”,可知“不聽”的對象是“諸君擊班”,故“諸君”“擊班”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項。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對“藩臣”的解說錯誤,“藩臣”指擁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或郡王。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最后受太子太傅牽連而招致孫權(quán)斥責(zé),憤恨而死”錯誤,太子太傅是因為多次與陸遜有書信往來才被下獄致死,孫權(quán)對陸遜的斥責(zé)也不是因為太子太傅。
4.(1)關(guān)鍵點:振,賑濟;勸督,勉勵督促;農(nóng)桑,種田養(yǎng)蠶。
(2)關(guān)鍵點:猾虜,狡猾的敵人;嘗,經(jīng)歷;干,觸犯。
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作答時,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即“初,孫桓別討備前鋒于夷道,為備所圍,求救于遜……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然后抓住其中陸遜的觀點“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進行概括總結(jié)即可。
【參考譯文】
陸遜字伯言,是吳郡吳縣人。他原名陸議,世代為江東大族。陸遜很小就死了父親,跟隨堂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術(shù)與陸康有仇怨,準(zhǔn)備攻打陸康,陸康便讓陸遜和親眷們回吳郡。陸遜比陸康的兒子陸績大幾歲,便替陸康管理家族事務(wù)。孫權(quán)做將軍,陸遜二十一歲,就開始在孫權(quán)將軍府中任職,歷任東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時兼管縣令職務(wù)。海昌縣連年大旱,陸遜打開糧倉賑濟災(zāi)民,勉勵督促百姓種田養(yǎng)蠶,百姓有了依靠。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奏報陸遜非法掠奪百姓,騷擾當(dāng)?shù)?。陸遜后來到都城,和孫權(quán)說話期間,稱贊淳于式是好官,孫權(quán)說:“他告發(fā)你你卻舉薦他,為什么呢?”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是想要休養(yǎng)百姓,因此告我的狀。如果我再說他的壞話來擾亂您的視聽,這種風(fēng)氣不可助長。”孫權(quán)說:“這實在是忠厚長者的行為,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罷了。”黃武元年,劉備率領(lǐng)大隊人馬來攻打西部邊界,孫權(quán)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抗擊劉備。劉備從巫峽、建平連接營圍直到夷陵界,建立了幾十個軍屯,先派吳班帶領(lǐng)幾千人在平地設(shè)立營寨,想要挑戰(zhàn)。眾將領(lǐng)都想要迎擊劉備,陸遜說:“蜀軍這舉動必定有詐,暫且看看再說。”劉備知道他的計策無法實現(xiàn),就率領(lǐng)八千伏兵,從谷中出來。陸遜說:“我之所以不聽從諸位攻打吳班的建議,是因為揣測他們一定有詭詐。”陸遜上疏想要攻打劉備。眾將領(lǐng)都說:“攻打劉備應(yīng)在開始時,如今竟讓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對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嚴(yán)密,攻打他必定沒有收益。”陸遜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jīng)歷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他的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觸犯他。現(xiàn)在他駐軍長久,沒有占到我們的便宜,軍隊疲憊,士氣沮喪,無計可施,夾擊此敵,正在今日。”于是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打敗他。頃刻之間火勢形成,破蜀軍四十多個營寨。起初,孫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討伐劉備的前鋒部隊,被劉備包圍,向陸遜求救。陸遜說:“不行。”眾將領(lǐng)說:“孫安東是公族,受到包圍處境困頓,怎能不救援?”陸遜說:“安東很得將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糧食充足,不值得擔(dān)憂。等到我的計策實施,即使不去救安東,安東自己也會解圍。”等到陸遜的謀略全部實施,劉備果然潰敗逃散。赤烏七年,陸遜接替顧雍任丞相。原先,太子與魯王兩宮并立,朝廷內(nèi)外的官職,大多派遣官宦子弟擔(dān)任。陸遜上疏陳述說:“太子為正統(tǒng),地位應(yīng)穩(wěn)如磐石,魯王為藩臣,應(yīng)當(dāng)在榮寵和地位上與太子有所差別,這樣他們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到安寧。為臣謹向陛下叩首流血,陳述己見。”他上書多次,甚至請求前至都城,以匡正得失。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與陸遜有書信往來而獲罪,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致死。孫權(quán)多次派遣宮中使者去責(zé)備陸遜,陸遜悲憤痛恨而死,時年六十三歲。